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徐华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观点】中国画写意精神

2015-04-13 11:13:26 来源:艺术家提供作者:徐华
A-A+

  中国画写意精神博大丰厚,源远流长,凝结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艺术智慧与理性超脱。但是近代以来,在西方思潮的不断剥蚀下,中国近代艺术发展非但没有固守“中国文化之本位”,相反逐渐舍弃了“写意精神”。如果说中国近代艺术的没落可以归咎为特定历史原因的话,那么当下中国画写意精神的严重缺失,使我们不得不再一次反思中国画的写意精神。

  一、“写意”之意

  1、关于“写”、“意”与“写意”本意。

  关于“写”。“写”的繁体字是“寫”,《石鼓文》有:“宫车其写,四马其写。”古文中的“写”与“泻”,无论是除、去掉、倾注、倾泻之意,还是其引申之抒发、宣泄之意,“写”同“泻”。“写”是“泻”的古字,“宣泄”是“写”的古意。

  关于“意”。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。”子曰:“圣人立象以尽意。”①文中之“意”,是圣人对天地间真理与规律的感知领悟,与“道”同意,都偏重于内心感受。

  关于“写意”。“写意”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。《战国策·赵策二》中记载:“父忠可以写意,信可以远期”。②这里所说的“写意”为“公开的表达心意是忠诚的方式。”“写意”在《辞海》中有两种解释:一是古代吴地(今浙江地区)方言,为“舒畅愉快”的意思;另一种解释是“开心写意”。中国文士心目中的“写意”,主要是指某种品德。“写意”这个词不仅仅出现在李白的诗中,在其非绘画理论著作中也有显现,多指文章对心灵的表达与表现。宋代诗人陈造《自适》诗曰:“酒可消闲时得醉,诗凭写意不求工。”一是不求工,指格律的细密工稳;二是如同醉酒般地对内在精神的表达。此时的写意已经与文艺创作直接联系在一起。

  2、关于中国画论中的“写”、“意”与“写意”

  关于“写”。汉代之前,在绘画领域中“画”与“图画”是不说“写”的。《左传》“远方图物”,《淮南子》“画西施之面”等。东晋以后,“写”与“图”、“画”开始互用。顾恺之的“以形写神”的“写”在当时是一种相当于“图”、“画”。五代荆浩《笔法记》中有“巧写象成”、“好写云林山水”,此后“写”作为“画”和“图”的用法延续至今。

  中国画创作中的“写”是一种抒发“过程”,加之书法的参与,从而发展为民族文化的独特审美观念。“以书入画”也就成为一种必然。由于书法的笔法与绘画表现的趣味相统一,有着相同的审美认同感。“写”的过程中所塑就的精神自控与超然,亦成为绘画笔墨中讲求的格调和品位。画家的心灵世界与性格涵养,在“写”的运转中呈现出具有各自不同节奏和韵律的“心电图”,成为融于笔锋,见于墨彩,可读可识的视觉形态。这些写意艺术的自我宣泄、文化体韵、情绪收放的视觉语言的淋漓体现,即成为了解读中国画的标识之一。

  关于“意”。画论中,“意”有意象、意境、意思、意味等多义性,和内美气韵相通。书法理论中,有“意在笔先”之说,黄宾虹将书法之“意”,引申为“笔墨之先,即有虚实在其胸中,不容轻意”。书论中有“书初无意于佳乃佳”(苏轼),“书贵自然不贵作意”(曹宋),都指书法的内在美。在画论中,张彦远《历代名画记》中提出了“本乎立意而归乎用笔。”③苏轼《东坡论画》中说:“君子可以寓意于物,而不可留意于物。寓意于物,虽微物足以为乐,虽尤物不足以为病”。④

  关于“写意”。唐代张彦远《历代名画记》中随有:“运思挥毫,意不在于画,故得于画也矣。不滞于手,不凝于心,不知然而然。”⑤文中之“意”是写意的表述。“写意”这一概念在宋代画论中才真正出现,刘道醇撰的《圣朝名画评·卷三》中曰:“写意出古人之外,自造乎妙,尤能设色,绝有生意。”⑥文中的“写意”是专门用来评价画家徐熙所画之物,以景入情,用情于画,意造出古之未见得高妙意境,标志着写意画概念的开端。可以说,在中国画论中“写意”从产生之日起,就已经将形而上的精神与形而下的形式融会在一起了。

  二、传承写意精神

 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发展史。在这个亘古的艺术精神生长、延续、整合、变革期间,“写意”精神始终贯穿其中,成为中华民族最突出的艺术精神表现。中国艺术除了受儒道佛影响之外,中国人长期以来养成的思维方式对绘画本体的关照是直接的,重直觉感受,求寓意,好联想,重写意。这种思维模式对中国画写意性影响巨大。中国人思维中的“各美其美,美人之美,美美与共,天下大同”,真实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精神,也是写意精神无处不在的根源。

  1、写教化之意。中国画论的产生离不开儒学思想的影响,它是君王和臣民践行三纲五常教义的劝戒理论,推崇绘画对帝王当政具有直接的功力作用。魏晋至唐代,文人士大夫逐渐登上绘画舞台,成为中国画创作的主角。文人士大夫所受的儒家正统教育,他们担当起了为绘画理论著书立说,从而使文人士大夫、画者受到社会的尊重。儒家的重理论、重政教、重致用的教化思想也渗入到绘画理论,在客观上也加大了中国写意艺术的正统教化作用。写教化之意,也成为中国绘画的一大功能。

  2、抒写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。中国哲学认为生命是一种精神。《易传》中言:“天地之大德曰生。”万物唯生,人必贵生。生成为一种精神,一种创造生命是宇宙最崇高的德操。生为万物之性,生也为艺术之性。艺术是人的艺术,表现的是人对宇宙的认识、感觉和体验,表现“生命”、“生意”是中国艺术的最高追求。石涛云:“我写此纸时,心如春江水,江花随我开,江水随我起。”他将自我的生命与万物相融,从而领悟生命之趣。赵子昂云:“木兰为舟兮桂为楫,渺余怀兮风一叶”,作者就是借画中的一叶扁舟,渡到精神的彼岸。中国画家把表现生命作为最高纲领,画家通过绘画创作来体验生命,安顿生命,书写生命之意。

  3、写文人泻落心意。苏轼云,“画以适意”,“观士人画,如阅天下马,取其意气所到……”。⑦黄庭坚认为:“凡书画当观韵”⑧,“方此忧患,无以自娱”。汤垕“看画本士大夫适兴寄意而已”,倪云林称作画是“写胸中逸气”,“聊以自慰”,这些都坦率地表达了文人看待绘画的作用。他们就绘画提出了自己的艺术主张,以寄情抒意,即兴发挥意趣,作为自己的理论言说,作品多是以笔简意全为追求目标。这种中国写意绘画风格,成为后来中国绘画写意样式的主流。明清的绘画理论中称这种笔墨样式为“写意”,即所谓的“写意画”与工致细笔的绘画相区分。写意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名称,写意画以表现“意”为目的,以“象”为手段,它的发展与历代中国文化阶层的精英人物对它的影响有很大关系。由于其特殊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情趣,受到了大多数文人的一致推崇和积极参与。绘画成为传达抒发画家自我个性,强调的是一种画外意趣,是一种修养,同时也是渗透着内在的文化气质。绘画也由教化功能转为一种自我愉悦的心境表达,从而强调文人画的“书卷气”、“士气”,追求绘画中的“意”、“韵”、“情”、“趣”等内在的精神情怀。

  传统中国画中之“写意”,书写教化之意、写文人性情之意、泻落万物生意。写意就是写生命之意,抒写人性和对生命状态的一种表达,对人文的一种关怀。写意,就是通过绘画语言表达意境。

  三、弘扬中国画写意精神

  关于什么是中国精神,杨晓阳先生说:“我认为中国精神实际上是两句话‘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’。任何一个优秀的民族都具备自强不息的品质,但是只有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止于至善,自强不息还要厚德载物,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中国精神。”这种精神也就是中国画的写意精神。中国画的“写意”精神是一个美学范畴的概念,只有正确认知“写意”的真正内涵与表现方式,才能在当代得到传承与超越。然而从全国美展中所反映出的绘画现状来看,画面无画意,无意境,无思想,模仿性严重,这是当前中国画所存在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,中国画写意精神严重缺失。中国画根植于笔墨,以其书写性入画,每一笔都需要画家从内心“写出”,是画家思想再创造的精华。弘扬“中国精神”、“中国风格”和“中国标准”,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。只有大力弘扬中国画写意精神,中国艺术才能真正的代表中国,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。

二零一二年于西安美术学院


  ①金景芳吕绍纲《周易全解》,《系辞传上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5年,第566页。

  ②(西汉)刘向《战国策·卷十九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5年,第667页。

  ③(唐)张彦远《历代名画记》,载《中国古代画论类编》,人民美术出版社,1998年,第32、37页。

  ④(宋)苏轼《宝绘堂记》,载《中国古代画论类编》,人民美术出版社,1998年,第48页。

  ⑤(唐)张彦远《历代名画记》,载《中国古代画论类编》,人民美术出版社,1998年,第37页。

  ⑥(宋)刘道醇《圣朝名画评》,载《中国书画全书》(一),上海书画出版社,2009年,第456页。

  ⑦苏轼《东坡论山水画》,《中国古代画论类编》俞剑华编著,人民美术出版社,1998年修订版,第630页。

  ⑧黄庭坚《题摹燕郭尚父图》,《中国书画全书》(一),上海书画出版社,1992年,第678页。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徐华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